地址:广元市利州区利州东路一段739号 邮编628000 电话:0839-3265706 传真:0839-3264320
备案号:蜀ICP备2021023522号-1
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73号
“40年来,我们在深海探测能力和技术手段上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,再到领跑的跨越。”谈起我国深海大洋事业发生的巨变,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杨磊十分感慨。在他身后,蛟龙、海龙、潜龙“三龙”体系深海探测装备模型,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。
连日来,《伟大的变革—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》在国家博物馆举行,全方位、多角度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。其中,“壮美篇章”展区的蛟龙、海龙、潜龙“三龙”体系,以及“海马”号、“深海一号”科考船等深海装备模型集中亮相,带领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走向深海大洋的光辉历程。
深海大洋蕴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,更是大国博弈的战略空间。进入深海大洋,离不开高精尖端深海装备的支撑。上世纪90年代,美国、法国、日本、俄罗斯等已具备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能力,最深下潜至6500米,而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当时还停留在600米。
面对悬殊的技术差距,许多科学家心急如焚,纷纷呼吁国家上马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发。2002年,科技部正式批准了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,并列入国家“863计划”。从此,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驶上了快车道。
这一干,就是10年。项目立项时,研制团队甚至都没有见过国外的载人潜水器,至于潜水器究竟要配多少部件,更是无从知晓。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,载人深潜团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,完成了1000米级、3000米级、5000米级、7000米级海试任务,创造了7062米的国际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之最,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载人深潜新时代。
展览中,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被放置于展厅入门位置,令很多参观者驻足。“以前我们只能看着外国人在水下拍到的照片和视频,但自从有了蛟龙号等载人潜水器,我们可到深渊区、热液区实地探索,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,非常奇妙。”多次参与蛟龙号科考航次的杨磊,感受颇深。
去年6月,为期5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。截至目前,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,取得了丰硕的深海科技成果,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。
随着“蛟龙探海”重大工程逐步推进,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也获得突破,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、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相继完成研制并投入使用,作业深度、续航能力、作业精度等在同类装备中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。
今年11月,搭载着“海龙”系列潜水器的“大洋一号”船完成大洋48航次科考任务返航。科考中,“海龙三号”在西北太平洋完成多项深海环境和资源调查项目,表明“海龙号”具备了在全球深海海底开展常规科学调查的能力。“海龙11000”顺利完成6000米级试验,最大潜深5630米,创造了国产无人缆控潜水器最大潜深。